历史性成就 格局性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十年发展振奋人心
2022-05-18 10:12:08来源:光明网点击:次
十年时间,中国高等教育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历史性成就,格局性变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17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
规模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规模大起来了。”吴岩介绍,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家点评】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变化成绩斐然。在发展阶段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为普及化高等教育。这种转变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面迈出了非常坚实的一步,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具有了更强的贡献力。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目标。
实力 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高等教育实力强起来了。”吴岩介绍,通过“211”“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先后举办中国慕课大会、世界慕课大会,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等在内的慕课发展的中国范式。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能力显著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参与研制超级计算机、神舟系列等国家利器。
【专家点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薛新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历十年改革发展由大变强,形成了内生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逻辑的高等教育体系。顺应科技革命的发展规律,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变革,在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高校学生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帮助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浪潮中崭露头角;把握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在参与核心技术攻关和促进政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相应领域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国际学术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质量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梯队网络形成
“高等教育培养质量高起来了。”吴岩表示,“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制度硬起来、质量高起来”成为战线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牵引,共认定8031个国家级、863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认定首批355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连续三年评选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评选出一大批在高校一线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先生”,有效激励、引导广大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潜心教书育人。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稳步推进,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全面启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在77所高校布局建设288个学生培养基地,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中国范式,累计吸引1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形成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梯队网络,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筑牢基础。
【专家点评】华东政法大学高教所副研究员万圆: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生的培养质量。首先,不仅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与可持续发展。其次,以“四新”建设撬动人才培养范式的全方位改革,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最后,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扩大书院制教育等举措,构建了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全过程高质量育人链条,有效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
结构 人才培养适应度明显增强
“高等教育结构优起来了。”吴岩指出,中国特色的高校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深入推进。教育部会同相关部委,启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7亿元,实施“一省一校”和“一校一案”。高校共建工作成效显著。与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
【专家点评】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晓燕:伴随普及化时代到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从之前注重“规模效应”向“质量效益”转变。这就要求对现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引导高校准确定位、分类发展、多样化办学。优化结构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和高等院校分布不平衡矛盾的必然要求。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空间存在“东足西缺”矛盾,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对口支援的渠道和机制,在高校师资培训、招生等环节积极创造条件,加强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达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目的。
党的领导 思政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吴岩介绍,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实,中共中央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加强高校党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思政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研制普通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培训文理工农医不同学科专业教师67万人。
【专家点评】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余庆: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需要有坚实的制度依据。《条例》的印发为高校党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制度基础,也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常态化的党员政治教育,深化思政课改革,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和方法创新上做出了坚实探索。推动党建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科学研究、学科布局等方面全面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