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话咨询
  • 400-008-0987
  • 女生学电脑
  • 男生学电脑
  • 高中生什么好
  • 大学生什么好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先读懂“教育”两个字,再谈“惩戒”学生对不对

2020-06-12 15:05:00来源:八维教育点击:

摘要:教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上所施,下所效也,翻译成白话,就是在上的操作,在下的效仿。教字是会意字,从攴从孝,其中,攴的意思是轻轻地击打,古有戒尺之意。 育 ,在《说文解字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上所施,下所效也,翻译成白话,就是“在上的操作,在下的效仿。”“教”字是会意字,从攴从孝,其中,“攴”的意思是轻轻地击打,古有“戒尺”之意。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養子使作善也,翻译成白话,就是“培养孩子,使之从善。”所以,单从字面上来看,“教育”包含几层涵义,一层意思是讲有人在做,有人在效仿,还有一层涵义是教人向善,这是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宗旨,也是我们对教育最广义的理解。

在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再来谈教育中的“惩戒”问题。

先读懂“教育”两个字,再谈“惩戒”学生对不对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

英国教育家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到:“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对白,光耀的妈妈告诉他说:“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当然,最值得所有父母反思的是光耀妈妈的那一句:“这些都是为你,不是为我。”

傅斯年在谈到我国教育的时候说到:中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教他如果做父母的好孩子,而不是做一个独立的人。

所以,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父母和老师希望成为的人。

惩戒的边界模糊

其实,从“教”的本意来看,是有“轻轻击打”的涵义的,目的是让孩子引以为戒。

悟空问答有一个引发网友热议的问题:“戒尺”到底该不该重新回到老师的手里?

一大波网友表示坚决反对这种“体罚”学生的行为,理由是“棍棒”下出人才的教育理念早已被时代淘汰。

还有一大波网友表示,适度的“体罚”是可以接受的。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一味地说教,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失去敬畏之心,犯了错误不受到惩罚,无异于鼓励他们再犯错。

网友之所以对此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归根结底,还是“惩戒”的边界过于模糊。很多老师自己都没有搞明白,“惩戒”和“体罚”的本质区别。

《辞海》对惩戒的解释:“惩治过错,警戒将来”,也指引以为戒,即以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训。而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比如罚站、罚跪、鞭打、蹲马步、操场蛙跳、不让吃饭等等。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该不该惩戒,而是如何正确把握惩戒的尺度,明确惩戒和体罚的边界。更要明白,惩戒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绝不能滥用。

信任感的缺失

为什么家长对老师“惩戒”学生这么敏感?为什么教师们抱怨老师越来越难做?说到底,是家长和老师之间信任感的缺失。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几点:

金钱高于知识

其实,中国人尊师重道的美好传统源远流长,但这种观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校园里开始“金钱至上”,富二代和官二代的纨绔子弟横行霸道,视学校和老师为无物。

看过《流星花园》的网友都知道,因为学校得到了F4家族的鼎力赞助,所以,老师在他们面前总是低眉弄眼。对老师敬重感的消失,造成最直接的恶劣影响就是“老师不敢管学生了。”

先读懂“教育”两个字,再谈“惩戒”学生对不对

《教师法》对教师保护力度不够

近年来,爆发的多起家校冲突中,家长越来越强势,教师越来越弱势,只要爆发冲突,校方为了息事宁人,不分青红皂白,就让教师赔礼道歉。这种委曲求全的做法,不仅让老师成了替罪羊,还纵容了那些“无法无天”的家长。

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不明确。

少数教师师德的缺失使家长失去信任

近年来,道德感缺失的教师,伤害学生的事故屡见不鲜,性侵、罚跪,让学生当众脱裤子加以羞辱,让差等生“伺候”优等生吃饭等等不良行为,使家长们如履薄冰,逐渐失去对老师的信任。